时速评论|防范高考志愿被篡改,全社会还可以做点什么
2024-08-09 16:34:22 来源:时速新闻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篡改他人志愿的犯罪嫌疑人李某被询问
录取通知书到了,高校却不是自己填报的志愿,才知道高考志愿被人改了。
据聊城广电8月7日报道,犯罪嫌疑人李某是受害者张某的同班同学,因在学校期间两人发生过矛盾,出于泄私愤的目的,李某在微信上冒充老师,骗取了受害者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并登录系统篡改了受害者的高考志愿,造成张某未被自己报考的高校录取。
李某目前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在网上简单搜索“篡改志愿”四个关键字,发现近些年几乎每年都有类似案件。
去年湖北荆州一位高考生志愿遭人篡改,且已过填报截止日期无法修改。涉事男同学被抓获后称双方关系不好,拍下对方准考证号试出密码后篡改了其志愿,最终湖北省招办为考生恢复到篡改前状态。因发现得比较早,破坏性没那么强,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涉事男同学被行政拘留五日。
与修改单个同学的志愿不同,2023年6月2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罗某登录自治区教育考试院系统,通过账号及密码登录了七位同学的账号,对七人填录的第一报考志愿的四位数字代码进行篡改,导致七位同学均无法就读自己所报考的第一志愿学校。
今年六月份,罗某因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志愿填报是高考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篡改他人志愿,背后捅刀子,在道德层面上,是一个被全社会唾弃的拙劣行为。从刑法视角审视,这种行为侵害了被篡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高考环境,理应受到惩戒。篡改志愿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还可能涉及民事法律责任。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主张因篡改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除了这些,全社会还能为预防类似事件做点什么?
其实,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老师会反复对考生讲登录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意味着什么,叮嘱仔细保存,不要外泄。但老师很少讲篡改他人志愿意味着什么,应该严肃地讲给所有学生,这不是普通的恶作剧,也不是闹着玩儿,而是犯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判处徒刑,一生也将因此黯淡无光。
从新闻报道中看,多数篡改他人志愿的是受害者的同学,这一块普法教育,学校应该补上,媒体和家庭也要参与进来。
另外,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应采用更加先进的加密技术、验证机制、审核机制等安全防护措施,防范非法入侵和篡改,保证志愿填报环节的安全性和公正性,尽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没有人希望再看到这样的新闻,看到被篡改掉人生轨迹的新闻当事人,一辈子走不出年轻时就笼罩在他身上的阴影。(时速新闻评论员 安多鱼)